• 新能源暴跌数千亿,德国碳中和、比亚迪、天齐锂业疑似被神秘势力恶意斩杀!

    2022-07-14 17:52

    上个周末,新能源领域重磅消息传遍国内,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大规模宣传德国已经放弃2035年碳中和的消息,周一收到券商的工作人员的消息表示,这一消息似乎正在被证实为虚假信息。

    熟悉碳中和的相关从业人员可能普遍清楚,德国诸如碳中和等宏观层面的经济预期,往往是在非政府部门的协助下完成,会有第三方机构和超大规模企业参与。

    如果出现放弃碳中和的意图,可能在多年前就开始释放出此类的权威消息,并公开商讨,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放弃碳中和,很显然,现实中并未出现这种情形。

    财联社近期安排记者调查该新闻的真实性,并查阅了德语、英语近期一周以内的新闻,均没有出现“德国取消2035碳中和目标” 的消息,德国总理府官网也不含此类消息。

    供职于德国一家新能源咨询机构的分析师凯·诺伊伯(Kai Neuber)向财联社表明德国官方的碳中和目标依然是2045年。

    和大家分享德国主流媒体之一的《法兰克福汇报》今日头版头条是“Twitter verklagt Musk/推特起诉马斯克”。

    未见关于新能源方面的消息。

    我们继续观察在美国具备一定权威性的华尔街报,中文版面没有关于新能源的消息,英文版面也不存在新能源的消息。

    简而言之,国内上周末关于新能源的负面消息造假属实。

    德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同,新能源企业在持续发力,德国的新能源企业没有中国多,但是德国的电力系统比中国更多的使用绿色能源。

    据德国公用事业行业协会 BDEW 和太阳能与氢研究中心 (ZSW)发布数据显示,2022 年前六个月,可再生能源已经提供了德国近一半(49%)的电力。

    2022年全球气温絮乱,高温天气覆盖欧亚大陆和北美,欧洲和北美持续性高温刷新近半个世纪最高纪录。

    空调所需要的电力估计会继续攀升,如果停电,会造成更多的智能制造业企业停产,影响供应链,也会影响本身就孱弱的世界经济,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今年各国虽然会持续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但为了保证新增的电力持续稳定供应,会准备一定量的煤炭以解燃眉之急。

    不排除有媒体和金融圈顶级势力合作,共同主导了新能源负面消息。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审视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

    新能源包含光伏、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可控核聚变发电站等,现在技术最成熟的是光伏和风能发电,中国已经将以上两个领域的发电成本追平煤炭发电,随着市场扩大和技术更迭,过几年很可能出现光伏、风能的发电成本远低于煤炭发电。

    近期中国一条关于新能源的新闻在国内没人关注,在国外被多家主流媒体转播,具体信息是中国将在沙漠中建设20倍三峡装机容量规模的风光电发电站,达4.5亿千瓦。

    现实中的新能源装机量在持续爆发式上升,最近的中国主流媒体在宣扬新能源的末日。

    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是有专业机构在利用控制舆论刻意做空,迫使中小机构放弃新能源的投入,制造超短期的暴跌,进而有机会大资金买入最优秀的几家风光电企业。

    中国在大规模投入到新能源,更别说创新力非常强劲的德国,德国视中国为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中国在技术方面的推进,德国中上层随时在关注。

    中国和德国近期都有备用煤炭作为夏天用电紧张时不备之需。

    类似的事情,我们可以看一下明末的经济结构转型。

    在《大明1566》里面提到过传统税收不够维持帝国的各个系统的运转,正好社会面出现新的经济模式,浙江产出的桑叶,拿到江苏制成丝绸,最后编织成比较早期的工业品,卖到日本、东南亚、欧洲,产生的经济价值远远高于农田的价值。

    这样的商业变化可以看作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启蒙,因为在产业链的下游出现小型作坊和雇佣的劳动力,形成资本和技术推动的生产关系。

    嘉靖皇帝了解到种植桑树的经济价值后,要求全浙江全部农田强制改稻为桑,普通人的粮食则完全由江苏进口,并强调不要影响普通农民的生活,允许桑叶种植园雇佣劳动力。

    但是明末国家机器已经臃肿不堪,中心发出的指令,没办法灵活的执行下去,反倒是下级机构一层一层的摆烂和躺平,大家机械化的执行指令,不考虑实际情况,原本为了减轻浙江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农民和国家的收入,但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农民的赋税增加,部分农民的田地被资本吞并,京城拿到的赋税依然少的可怜,大量赋税在中间被各级zf拿走。

    最终导致浙江的农民、渔民非常反感这一政策,原本这一政策如果真的执行下去,浙江和江苏是有可能诞生丝织工厂,形成初级产业链,再将苏南的成品卖至海外,苏北和安徽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投放到江苏和浙江的工厂,是有可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江浙地区的城市在17世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形成规模,一切向工厂发展的商人家庭不断被世俗刁难,被法律法规严惩。

    苏南和浙江的农民被安置在田地里,明中后期从马尼拉引进的番薯引发了一次规模庞大的人口大爆炸,明帝国人口突破1亿人,更多的人被安置在了田地里,田的产出有限,导致人均收入进一步降低。

    苏北的劳动力被限制在大运河中,成为纤夫,为南来北往的船只提供动力;安徽的商人则永久性的被排斥在政府系统之外。

    这一系列的偶然事件,完美的让明帝国的生产力陷入了毫无意义的内卷中,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逐渐衰落,一次又一次严重的天灾、瘟疫,伴随无能为力的经济危机,导致明帝国最终走向了崩溃,清帝国则重复了这一历史。

    直到600年后的1978年,这些多余的劳动力才就近进入工厂,从农民转变成工人,实现了明清600年正在突破但从来没突破的经济结构性转型。

    历史不容假设。

    资本主义萌芽在明帝国中后期反复被打断和阻碍,清帝国前期和中期同样不自觉地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经济政策过于蛮横的一刀切,浙江地区的官员在执行这一政策时更显得过于激进,当时有杭州的官员喊出“即使让全浙江省的老百姓全部死完,也要坚定执行改稻为桑”。

    作为中上层的浙江官员无法理解老百姓为什么反感经济结构转型,普通浙江老百姓也无法理解上级部门为什么要把农田变成桑叶种植园。过于激烈的经济结构转型,最终导致了这一新经济政策非常难执行。

    明中后期国家的银行功能大部分掌握在徽州商人手中,并未出现北京的中央银行,财政计划由礼部等部门管理和协商,但缺乏现代化的金融手段。

    同时徽州地区也没有产生类似美联储或者东印度公司的金融机构,因此,也没有私营企业或非盈利组织可以发行货币或监管明帝国早期的资本市场,以及高利贷、影子银行等,徽州商人掌握的近代早期银行的雏形,本身也属于影子银行,在明中后期的经济危机中,很难扮演解决危机的角色。

    当日本和墨西哥在17世纪早期对外的银现货出口量急剧减少时,通用货币为银的明帝国毫不意外的发生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市面上缺少货币,京城也缺乏足够灵活和强硬的货币政策,最终加速了明帝国不可避免的衰落。

    17世纪的改稻为桑的核心要领,和近几年的煤炭、石油转型为新能源如出一辙。

    各国都要“改稻为桑”,但怎么改,各个国家采用的方法都不同。

    张居正首辅已经将过于强硬的经济转型的结果展现给大家看了,今天各国的首辅难道会犯类似的错误吗?

    其他国家如果犯了这个错误,就有可能重演万历年之后的历史。

    中国有改稻为桑的经历,其实各国都有类似的历史经历,无非是桑叶种植园换成了纺织、甘蔗等。

    因此,各国其实都会考虑现实情况,正常情况不会一刀切的要求所有企业今天明天后天必须全部换成风光电,经济结构性转型需要时间。

    国内还有大量人口和企业依赖煤炭产业链生存,如果激烈的完全立刻关停所有煤炭产业链,结果就是这群就业人口会变成灵活就业人口。

    如果将时间放缓,煤炭产业链的企业和工作人员会慢慢的转入其他新经济部门,这种方式的经济转型悄无声息,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时,经济转型就成功了。

    德国的经济部门更加不可能激进的一刀切,欧洲连新能源汽车都很难接受,很多新技术落地,欧洲的市场比东亚需要更多的时间消化。

    现在漫步在欧洲各国首都的街头,依然能看到经典款的燃油车,呼啸而过,当地人谈起这些车,视其为经典,浪漫永恒,优雅永不过时,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轻易取代。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精神的德国、法国、英国绝不可能放弃碳中和,英国主导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一个边缘性国家突然爆发式发展,超过了同时代的全世界所有核心国家,科技和资本已经刻在这几个国家的文化里面了,即使有一天开始排斥科技创新,也是遥远的未来,不会是现在。

    接下来,我们继续谈谈天齐锂业和比亚迪。

    声称天齐锂业股价过高的是徐翔的妻子应莹,她在媒体中表示和徐翔没有联系,但是,这是真实情况吗?

    在当下,就算删除了所有的联系方式,想联系很容易,比如支付宝的聊天窗口。

    徐翔以宁波敢死队名扬天下,在早期资本市场中组织了一群桀骜不驯的资本猎手专挑妖股坐庄,对中小机构和散户进行毫无情面的猎杀,最终因非法操作资本市场、欺诈等罪名进入监狱,并被惩罚不允许进入二级市场,也就是股市。

    监管机构不允许他接近二级市场,没说他女朋友不能。

    也没有监管机构不允许他和她女朋友交头接耳。

    应莹在微博中声称天齐锂业股价过高,不管是不是真实的,她不是资本市场的专业人士,她的话很难有可信度。

    倒是目的,值得思考。

    她不是券商的工作人员,监管机构自然没有权限禁止她说话。

    埃隆·马斯克在2021年于推特上操控狗狗币的涨跌,2020年凭借自身影响力推高特斯拉股价,事实上已经证明了社交媒体的力量是可以在短期内操控资产价格的。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短期看金融,中期看趋势,长期看周期。

    金融,也就是我们说的各种消息面等;趋势,是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方向;周期,是经济体的债务周期所处阶段。

    股价,是反映企业的未来价值。

    多少是高,多少是低,不是和过去相比,而是和未来相比,且还要考虑上下起伏的波动。

    130块钱左右的天齐锂业在去年也达到过,但是因为货币政策开始收缩,经历了一轮暴跌,跌到2022年2月份左右的61块钱,然后开始触底反弹进入上升通道,这些变化都是天齐锂业的金融属性。

    未来天齐锂业究竟会到多少钱,这取决于有多少资本进入天齐锂业,价格多少完全是随机性的。

    但从长期的趋势来说,天齐锂业掌握了南美的锂矿,与澳洲的锂矿也有合作,现金流和商业模式都不差,在锂矿行业属于最强的大企业之一,竞争对手赣锋锂业与其争锋相对,共同进退,市场对锂矿的需求越来越多。

    新能源汽车需要锂矿,风光电产业需要锂矿,商业航天也需要锂矿,天齐锂业未来是什么样子,现在任何机构都不知道。

    应莹发布关于天齐锂业的消息后,周一天齐锂业开盘跌停,接着连续两天暴跌,但是从7月13日开始,神秘资金果断入场,天齐锂业股价迅速回升。

    不由得,让人怀疑周末的消息是什么目的。

    天齐锂业近几天官方发布消息称企业经营未出现任何问题,订单持续暴增。

    在公众号里,我们也分析过很多次天齐锂业的风险评级,债务非常高,去年债务从400%降到60%左右,同时利润回升很快,企业的风险状况相对良好,并不危险。

    天齐锂业是非常值得合作的供应商。

    7月12日,中国媒体出现一则史诗级谣言,专业从业人员一看就是谣言的消息:巴菲特抛空比亚迪。

    这一消息引发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比亚迪开始情绪性自我强化下跌,中大型机构疯狂抛售比亚迪,比亚迪连续三天暴跌,令不少媒体担忧比亚迪的未来。

    比亚迪官方对外公布,巴菲特并未减持,比亚迪乘用车销量继续暴增,并未出现经营异样。

    在比亚迪几乎累计暴跌近20%时,7月13日,同样出现神秘资金大规模买入比亚迪,比亚迪迅速翻红。

    以上三条新闻,像不像一键三连?

    大多数人都没搞清楚发生了什么

    不少中小机构就开始莫名其妙的损失巨额资金

    这些新闻的作用,从结果上来看,是成功的。

    社交媒体源源不断出现关于新能源汽车、碳中和、锂矿等负面消息的解读。

    不知不觉,核心媒体给数亿人进行了一次手术精妙的金融洗脑。

    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心智替换中,医生、教师、公务员等等一系列聪明人被成功替换思想。

    舆论再怎么影响经济,都改变不了经济的真实趋势。

    负面消息不会打断新能源企业的正常运作。

    德国不会放弃碳中和,比亚迪不会就此停止生产乘用车,天齐锂业不会关停矿场。

    Tip:给各位风险控制专业人员随机展示碳中和相关的企业“天合光能”,在德国放弃碳中和的消息席卷中国的这几天,天合光能经历了多天的暴跌,但是同样在今天,莫名其妙大资金疯狂涌入天合光能,单日上涨最高到+7%。

    通过AI大脑RiskRaider风险雷达看看,AI给予天合光能的风险管理信息,部分展示:

    坚定为风控人员提供真实的客观信息

    不被谣言干扰

    如果十篇新闻里,九篇假的。

    那么谣言本身,就是风险了。

    天合光能、比亚迪、天齐锂业,代表的是未来,新生力量不会随便被打断,而是继续朝向天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