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21-68580928
上次我们介绍了对于企业违约风险判断的思路,并提出要从发现企业财务报表里的异常值入手找问题。我们再来深入讲讲这个异常值分析的做法。
一个企业的违约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偿债能力不足导致的违约;偿债意愿丧失导致的违约;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的违约等。其中,第一个原因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变所致,大概占到全部违约比例的70%-80%。
我们的基本思路就是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资金筹集方式、资金筹集的内部使用方向和资金使用效率等环节入手,分析企业运营环节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流向合理性,同时判断企业财务数据和指标的之间变化关系和合理化程度,从而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一层面合理性分析--企业运营状况合理性分析:通过分析资金在企业各运营环节的使用效率,判断各环节资金使用缺陷,披露任何环节的不合理资金使用。在连续期间,当企业各项资金使用没有对销售产生贡献,或资金使用与企业收益不匹配时,企业存在财务风险和粉饰风险。
第二层面合理性分析--财务指标间合理性分析: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都呈现相互之间规律性变动。当企业不同时期的各种财务指标之间变化异常,则预示着企业经营已经出现不合理,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就会出现财务危机、甚至倒闭破产。
第三层面合理性分析--同一指标变化合理性分析。一个稳定经营企业,其财务指标保持相对平衡。无论是分析指标在同一时期与行业的指标严重背离,还是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出现正向和反向的大幅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在某方面的财务危机。举例来说,将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主要科目的3年期进行排列和推移,如果报表无异常行为(含粉饰异常)的话,那么这些主要指标都会朝着如图所示的同方向推移。
然而,现实情况下,很多企业的某些会计科目会出现“异常推移”,例如:A企业的销售额出现了“异常推移”。
很难想象有这一情况:A企业销售额以外的其他主要指标均表示下降,但销售额却是上升状态。此时的情况有在销售额中计算上虚构销售额的嫌疑。这样可按若干科目之间加以审查,经特定哪项科目更正确、哪项科目更可疑后,再将该“可疑性”作为粉饰嫌疑的因素。然后,进行其他科目的定量化和可疑科目的定量化,求出双方的差距(可疑额),并以此内定“粉饰额”。该“粉饰额”大于自己的履行债务能力额,则判定为违约状态,小于时,则判定为有生存的可能。
这样的示例还有很多,例如,B企业的会计科目出现以下“异常推移”。C企业出现以下“异常推移”。
当然现实财务报表数据并非如此单纯,而是呈现出复合叠加以及更隐蔽的趋势。只有将这些现象组合后再作深入的定量性审查,才能发现问题。举个上市公司KM药业的例子。2018年一季报显示,该企业的借款数额巨大,但借款的使用效率非常低,基本无法促进企业的销售额的同步增长(这里面包括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存货过大,应收账款回收期过长等问题)。同时,无形资产占比过高,严重偏离行业标准。当期企业经常性支出大于经常性收益。最终2018年底,该企业因财务造假受到证监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