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雷达

风险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2020-09-07 10:29

BBC拍摄的《蓝色星球》第二季中有一个在北极的拍摄场景,北极熊妈妈为了给饥肠辘辘的两只幼崽寻找食物,在岸边等待一直躲避在水里不敢上岸的海象,这时一只海象妈妈带着孩子游累了,需要找个地方让小海象可以休息一下,但是她反复尝试也不敢上岸,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变成了两只北极熊幼崽的食物。

看到这一幕,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善”与“恶”,北极熊妈妈抓住小海象去喂嗷嗷待哺的北极熊宝宝,留给海象妈妈痛苦和绝望。同样是母爱,对一方是大善,对另一方却是极恶,到底该如何评价这种行为?

我们谈到“善与恶”,是有主体概念的,对一方是善,对另一方却是恶。同样,我们在之前讨论风险时,我们也谈到,对于你是风险,对于别人有可能就是机会。比如新冠疫情,对于很多企业和人来说都是风险,但对于医疗、消毒用品生产企业,却是机遇。所以我们说,风险是主观的,不同主体眼中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正所谓汝之砒霜,彼之蜜糖!

这种主观体现在哪?

风险被定义为: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achieving objectives)。我们说,没有目标就没有风险,风险具有伴生性,是随目标变化而变化的。那目标是什么?目标其实是主体意志的体现,不同的主体风险偏好、承受度不同,所以目标也不同,是主观的。所以,可同样推导出风险也是主观的结论。

那,风险是主观的这个结论对不对?

我们行业里有几个专家经常在一起讨论,特别是我启动了风险本质论战期间,我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风险的内涵和本质的话题。大多数的专家对上面的结论都是认可的,只有一位北师大的黄教授,一直无法接受这样的观点,一直坚持风险是客观的,因为他的专业是研究自然灾害领域,所以对风险的认识还是以自然灾害这类风险为主。

我记得曾经对此解释过,2018年我参加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召开的风险管理研讨会上,世界银行的一名气候专家提出,自然灾害是人类自己的提法,人类出现之前这些都叫自然现象。什么意思,我们之所以叫它“灾害”,还是以人类的生存目标而言,没有了这个主体目标,灾害也就无从谈起。

那风险确实是主观的了?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研究领域专家、美籍华裔的奚恺元教授,他为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卡尼曼研究不确定性下的行为决策提供了很多素材,卡尼曼是第一个从心理学领域研究经济学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同时,奚恺元教授还系统的从心理学角度对“什么是幸福”这个话题进行了研究,我觉得对研究什么是风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按照奚恺元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幸福是人们对于生活状态的情感和认知评价,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我相信很多人会认可这样的观点。

直到我读到哲学家赵汀阳教授的《论可能生活》,他对幸福做了自己的解释,他说从心理学上来说,幸福可以是主观的,但哲学意义上的幸福,肯定不(全)是主观的。企图通过某种主观心情、带上玫瑰色眼镜,把本来不幸的事看成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欺欺人。赵汀阳教授对于幸福的观点给我很多关于风险思考的启发。

我们谈论风险是主观的时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人感知和经验认识方面出发,强调主观上对于情景认知的差异。就好比从心理学研究幸福是一样的,你觉得别人生活窘迫,很悲惨,但那个人却怀揣梦想,每天活得简单、充实而自觉意满;你觉得别人生活优渥,无忧无虑,但那个人却郁郁寡欢,每天活得单调、沉闷而生无可恋。

但是,的确有一些人间悲剧,从任何人的角度无法体会出幸福。就像风险,有一些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威胁,我们不能说有些人从主观上认为这可能是好事。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从赵汀阳教授所认为的哲学层面,风险也是有一定客观性的。

所以,如果我们再问,风险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也许都不对,应该这么说,风险有一定主观性,也有一定客观性。或者进一步说,风险,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交互产生的一种认知,基于客体,又不局限于客体。对客体认识的越彻底、共识越强,客观性越强,反之,则主观性越强。

本文来自公众号:大风控。

服务热线

021-68580928

风险雷达微信二维码

风险雷达公众号

姓名*
手机*
公司*
职务
邮箱